如何在动荡的世界中自处

上一篇 博文过后,谁都想不到的是,这场疫情从遥远的故土一直烧到了美洲大陆,欧洲大陆,席卷了全球。疫情过后,整个世界突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改变了模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被疫情和疫情后的蝴蝶效应改变的世界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

疫情与中西方的误解

美国的疫情初期,刚刚经历过国内疫情的中国留学生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恐怖游轮”一般重来的世界。正在经历美国大选初选如火如荼的美国,对地球那一头的疫情似乎漠不关心。直到疫情在意大利开始爆发,医疗的挤兑,人民的哭号,我们曾经在中国目睹的一切第二次重现。美国人似乎有所松动,但大多数人仍然当是“大号流感”。一直到疫情在西雅图,纽约大爆发,美国人才终于发现:原来美国人也会感染!一时间医护人员防护不足,各种消毒用品一抢而空,连手纸酵母都脱销。心累的中国留学生们刚刚完成给国内输送物资的任务,又要忙不迭地把医疗物资从国内往美国送。很多人给国内寄的口罩还没抵达,就又要国内寄送口罩了。国内的父母亲戚也给我们寄来一大箱口罩物资,我们也给San Jose的医院送去几包聊表支持。

为了说服美国人重视疫情,我和身边的朋友也不停地在Facebook转发各种国内疫情的消息,阿里巴巴的防疫手册英文版。不小心还结交了奥地利的一个做医疗信息学的朋友,她对我发的咨询前万分感谢。和她私下交流里也得知了欧洲人,或是欧美人整体的偏见。大多数欧美人对中国甚至是韩国的疫情都是不当回事的,直到意大利疫情严重他们才开始重视。在欧美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演唱会里也有类似的情景:即便当时中国疫情仍然是最严重的,但以“world”为主题的演唱会却鲜见中国人的表演和场景,仿佛中国人的抗疫经历不曾存在一样。口罩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一直到不久之前,美国才开始宣传戴口罩,陆陆续续人们也接受了戴口罩可以防疫的事实。欧美疫情的发展,有多少是因为忽视了中国和亚洲的抗疫经验,我们不得而知。

留学生们的难

反观国内,令留学生骄傲的是严格的抗疫要求和大家的配合让疫情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As of today,国内的大家已经可以开开心心的旅游上街了。国内的爸妈还去云南转了一圈,好不开心。在世界两端的留学生们便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美国的travel ban让没有身份的人进不来,很多朋友自春节以来已经在国内滞留了半年,工作岌岌可危。中国对于国外的防备却是日益升级,严格的防疫管控让国外的人回不去。新出台的“五个一政策”,高昂的机票,让回国成为不可能。很多人的父母不得不申请签证延期,想回去工作的同学也不得不改变计划。

与此同时,美国经历疫情也带来不少经济的动荡。Airbnb,Uber纷纷裁员,身边很多同学都收到了影响。也直接或间接地听说了好在大家互帮互助,共度难关。各种找工作的群,私下里的模拟面试电话,都让大家更快地拜托了困境。虽然有种腹背受敌的压力感,但希望这段时间能更快过去,尽快能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当中。

个人的自处与平衡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们必须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不能在疫情的困顿中崩溃。自己和朋友们已经尝试了所有可以在家完成的活动,也学会很多新技能。这些也算是疫情的silver lining吧。

厨艺:在家办公不得不完成每天三顿饭的quota,好在依赖各种网上购物和速冻食品,勉强可以填饱肚子。从来不做面食的我也管朋友借了几克酵母,尝试了做包子饺子。小区还组织了水果团购,朋友间也不时互相投喂水果、零食和自制美食。

WechatIMG52

社交:Thanks to互联网,让我们和全世界的朋友都在疫情中连接上了。疫情初期和安村伙伴们每周一次的网上面基,帮我们度过了最焦虑的一段时光。和博士班同学的全球连线让我们在美国和欧洲的小伙伴重新找到了彼此。周末的沙龙,读书会和写作小组能让人增长不少见识,又结交了一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不用说日常在群里,微信和FB上与朋友们的聊天,让很多多年的老朋友又重新聚到一起了。

WechatIMG47.jpeg

艺术:疫情的最大感受是,艺术的治愈能力太强了。疫情以来开始重拾起几年前在安村跟Licia老师学的水彩,每周一次的水彩时间是最安详平和的。偶尔练练新的钢琴曲,长笛曲或是全民k歌,满足一下音乐的需求。

WechatIMG42

旅行:不能远程旅行的遗憾,只能用短途旅行和hiking弥补了。好在加州不缺近在咫尺的美景,周末几个小时的森林浴和海风浴也十分抚慰人心。

WechatIMG51.jpeg

 

那些瘟疫教我们的事

这场瘟疫,其实也只进行了一个多月而已。然而这一个多月,对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来说,像是过了一年。就像2017年那场美国大选一样,一件事牵扯出好多件事,甚至殃及了许多或近或远的生命。不知道我们未来的人生中,是不是这样的事件会越来越多呢?

一切的开头,像平静湖面上投入的石子引起的小小波澜。12月底的时候,松鼠会群里的医疗大咖们转发了几张截图,关于武汉海鲜市场有疑似SARS的案例出现。当时大家小小讨论了一下,觉得经历了SARS,应该很应对有方了。话题又拐到要不要买保险,怎么买合算上。我看了觉得既然和SARS相关就还需好好重视,简单提醒了下父母不要去武汉,少去人口聚集的地方,多洗手。父母也简单在家族群提醒了一下,算给大家打了个预防针。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1月中,武汉的事态似乎逐渐失控。新闻上播放“可防可控”,但民间的声音越来越多。新闻每天都在被打脸,病毒扩散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新闻翻新的速度。短短一两周内,微博,豆瓣上突然开始出现无数求救的声音。那一个个平日里有着小确幸的年轻人的账号,转眼就变成未全家呼喊的绝望的声音。关于疫情,病毒的谣言和传言也越来越多。从要不要戴口罩,到哪里可以买得到口罩,到怎么循环使用口罩。。。远在美国的我们,也都每日关注着新闻和辟谣,不断往家族群里尽量正确分享正确的信息,告诉老人们不要出门,不要聚餐。花了几天时间劝说,父母终于取消了春节去深圳的行程。

春节的来临让海内外的人们都五味杂陈。不再有合家大团圆的聚餐,更多地是恐惧和不安。已经不记得那几天有没有好好过节,倒是为了派遣低落的心情看了好几场晚会和电影。但数字不断地上升,接近1万的数字,让春节晚会上的张灯结彩五光十色,都变成了一种讽刺。更能让人心安的,是在微博上转发下科普贴和求助信息汇总。然而不断涌现的病例,只让人对现实感到绝望。同时人们开始反思之前政府和新闻所说的“可防可控”和病毒爆发的时间线。质疑,不信任,和无数挣扎的呼号交织在一起,悲愤的情绪在积攒。

一切在2/6,一名曾经因披露12月底武汉疫情而被训诫过的医生李文亮的死亡中,爆发了。在有微信以来,可能从来没有如此的民情激愤。忘不了那天朋友圈被一种黑色的压抑和愤怒覆盖,大家在哀悼中质问,反思。微博上也留下了一篇篇沉痛哀悼,和更多平时不敢说出却不得不说出的言语。在那两天,我也在家族群里和父母讨论,主题关于到底这种质疑是否来自于别有用心的“敌人”。讨论了很久的大舅最后发言,其实对于父母一辈来说,更多的是惧怕让他们不敢发声。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发声恰恰来自于另一种恐惧:因为我们的不言说,有可能更多的人,包括我们自身,会成为沉默的受害者。一种释然和勇气反而回到了身上,既然生命还远远没有受到威胁的地步,有什么可怕呢?

这样的群情激愤和网络管制在之后的几天继续焦灼缠斗着。人们开始讨论言论自由的重要,官僚体制的僵化,医护人员的辛苦, 没有被收支和记录在案的病人。帖子一个个被删除,但是一篇篇文章又出现着。朋友圈里大家也一反平日的冷静,开始动手转发各种文章。微信被封了,转移到石墨文档,甚至Github。专业有良心的媒体财新、三联也在平台上被禁声,但大家开始订阅杂志和app。为了看到更最大胆的文章,也终于下定决心注册了端传媒的年度会员。

对个人来说,事情在9号突然又有了一个有点戏剧性的转折。刷微博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法转发帖子。试了一圈,所有功能都失效了。问问周围的人,被告知:你被炸号了,恢复不了的那种。感觉啼笑皆非,我没发任何原创文字,为何会被炸号?仔细翻看,原来似乎只因为我转发了纽约文化沙龙小伙伴组织的,在纽约纪念李文亮活动的信息。令人无奈的是,原帖的主人明显也被删号了,但我转发的博主账号仍在。当时的感觉,一是用了10年主要在科普的账号就这么没了,二是感觉革命还没开始,就被对方一个打歪的流弹炸死了。

炸号后的几天,在精神上一时很难接受。半夜里做了恶梦,是在向一个曾经的熟人痛心地质问,为什么不做一个独立的人。这种强权没商量的cencorship,是没有任何通知的。是的,没有私信通知,连联系客服和任何微博相关账号的途经都没有。唯一能做的,是向315和工信部进行投诉。一个用户兢兢业业耕耘10多年的账号,3万多粉丝和上千个好友的信息,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被抹杀在网络上。找朋友的话说,和谋杀无疑了,而且还没有地方喊冤。

这几日没了账号,言论的管制也更严格了,似乎痛苦的声音小了很多,宣告胜利的声音越来越响了。在疫情逐渐回归到可控范围的时候,人们似乎也需要一些积极的信号。静下心来,看了一些书,一些文章。《血疫》讲病毒超乎想象的威力,和科学家的勇气。《鼠疫》讲半个世纪前如此类似的故事:瘟疫,城市,封城,官僚,平民和医生英雄,宗教与人性。端传媒Matters上许多对政治体制的反思,甚至是来自于台湾香港不同视角的恐惧误解和争论。甚至开始看Youtube上的政治评论(当然要好好分辨)。就像本职研究的技术与社会的话题一样,瘟疫也不仅仅是一个医学话题,而是与政治,社会,文化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看不同学科的解读和反思,似乎也是对自己无法为现实真正做什么,心灵上的小小救赎。

这段时间一直在想,作为个人可以做些什么——一定是可以做些什么的。

  • 言论的自由,一定要发声。微博炸号了,还可以再来。还有豆瓣,还有微博,还有Telegram和许多平台。虽然很多声音与账号消失了,但意见被听到了。这次疫情中的很多事件,被证明发声还是有用的。没有墙的阻隔,在海外的我们要更加勇敢。
  • 支持有职业操守的媒体。最近一直在听《剩余价值》,几个媒体从业女性的podcast。非常同意里面聊到的,虽然言论管控严格,但受过专业训练,对社会有深刻洞察的媒体十分重要。自媒体的评论很多,但深入真相的能力相对薄弱。可惜的是在当代中国,媒体在经济和言论方面都是弱势。支持有良心有职业操守的媒体,比如财新、三联、财经、第一财经,端传媒,Matters,并去转发,支持,是不在媒体工作的民众可以做到的。
  • 多读书。这几日读书时候发现,答案可能在历史中,或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已经给出了。生物,医学,社会,政治,历史,文学,也会给出不同角度的答案。
  • 传播正确信息,破除谣言。获取了信息,也要学会适当地表达和传播。去写作,去组织沙龙,帮助有价值的人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不断去说,不断去表达,也会有更多人看见。

《鼠疫》的最后一章,人们点燃了庆贺的烟火。书里和这次疫情中很多人也都提过,希望疫情结束之后,可以有一座为所有牺牲的英雄所立的丰碑。希望那久违发自内心的庆祝,能早一天到来。那座正视现实的丰碑,也能在最令人瞩目的地方树立。

西欧行纪-法国巴黎

第一日:夜游巴黎拉丁区

圣诞节前夜到达巴黎,一路坐廉价航空(French Bee)还算顺利。第一次坐不提供餐食的国际航班,好在国际航站楼有很好吃的日本餐厅。飞机上看了几个电影电视剧,就顺利到达了。海关并没有问太多问题,也没看行程表,我们就顺利从Orly机场进入欧洲啦!下飞机按qy上说的,打车50欧标准费就到了位于拉丁区先贤祠旁边的Villa Pantheon。

24号晚上没有什么可以安排,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拉丁区周围转转。查到先贤祠Pantheon可能开,就在宾馆后面触手可及的地方。可惜没开门,只好和门口的卢梭像合个影。

周围还逛到了有居里夫人博物馆,另外也是一个biophysics research institute。

想要遵从欧洲人的习惯,定了一个8点的晚饭。饥肠辘辘之际路遇一个亚裔开的bakery,里面的甜点让人看得流口水,又怕后面还有更好的,先买两个crossaint充充饥。

一路向北穿过塞纳河,就到了巴黎圣母院的岛上Île de la Cité。虽然圣母院大火还在施工,但傍晚的塞纳河闪着光,依旧清冷唯美。适逢圣诞,很多建筑的外立面都不吝用最绚丽的灯光点缀,一派节日的氛围。圣诞期间还有不少圣诞市集开放,售卖热酒甜点等美食。

岛上还有不少餐馆建筑开着,还是非常热闹的,比圣诞的纽约还是方便多了。晚上我们随性找了一家酒店边的餐厅Le Coupe Chou吃饭。头同学第一顿法餐,蜗牛,小牛肉和炖牛肉,热乎乎吃的好不开心。顿时感觉到美国的西餐真是又贵又难吃啊!第二日我们也选择了一家很日常的小馆子,发现这里很多餐厅的隐藏彩蛋:超级古老的建筑!第一家的旋转楼梯已经让我们惊叹。第二家则原封不动保留了中世纪风格的壁画,而且洗手间的水池和储物柜也看起来足有百年的历史。旅行中的惊喜,便是如此吧!

第二日:暴走巴黎

来巴黎的前一周我才发现,圣诞的巴黎并不是游客最好的选择。有名的景点譬如卢浮宫都关门歇业。好在Google上的巴黎旅游者指南博客还是提供了一些线索:圣诞市集,一些博物馆,和圣诞音乐会。又恰逢巴黎罢工如火如荼的日子,我们便做好了暴走一天的准备。

25号一大早,虽然卢浮宫不开门,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室外看看。从酒店出来,沿着塞纳河走,一路阳光很好。路上纷纷的都是游人,不过也挡不住我们欣赏美景的热情。不一会就走到了卢浮宫的广场Colonnade de Perrault。庄重的法式建筑映入眼帘。卢浮宫的独特现代玻璃金字塔,与周围的古典建筑相比既独特又和谐。

虽不能成行,留恋了一会我们就去圣诞节唯一还开的蓬皮杜艺术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不知道是从小什么时候开始,心里就买下了一颗想去蓬皮杜的种子。可能是那富有异域风情的名字,也可能是传说中丑陋无比惊世骇俗的建筑?终于走到了蓬皮杜,外墙果然是一种比硅谷公司还要夸张的工业风,硕大的通风管,水池上突兀的巨大红唇,一种浓浓的工业后现代风。在建筑里面不比外面简单,观众需从两个不同方向进入展馆。general admission的主管在左侧的4, 5 层。从高层下来需要从建筑外侧,坐电梯闯过长长的“管道”,方能进入其他楼层。楼下还有巨大的影像空间,当前主要是摄影,电影展览,和剧院。在博物馆高层的阳台,可以很轻易俯瞰整个巴黎密集的城市景色,埃菲尔铁塔的主题也清晰可见。这一切都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现代的空间,与古老的巴黎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蓬皮杜最著名的是现代艺术。一进博物馆先上五层,康定斯基,立体主义,Mondrian,毕加索应有尽有。四层主要展示当代作品,有更互动的艺术形式。艺术可以不再是平面,而已雕塑,实物,装置,甚至是声音,影像的各种方式呈现。想要短时间内看完所有作品自然很难,但贴心的博物馆已经帮你标记好masterpiece,地图的导览也指明哪里可以快速看到重要作品。

参观完4,5层,我们才了解到general admission的主要展览已经结束。不过问了工作人员,她又给我们指了楼下本来就免费的摄影/影像区。在那里意外的看到很多珍贵的电影资料,比如before sunrise/sunset系列三部曲的各种影像资料。看着三部电影的主演随岁月变化的容颜,真让人感慨万千呐!

从蓬皮杜出来,中午约了小方(fwjmath@)吃饭。在松鼠会的一大好处是,几乎每个大洲都有会员的踪迹。两年前来法国开会,和小方,xiaoji还有螺丝一家的相聚就非常开心。今年又有机会在巴黎和小方重聚,听他讲讲法国的公务员,退休制度和罢工,还有欧洲学术界的制度,非常有趣。小方带我们吃了一家本地人中很有名的Leon,主营Mussel(青口)。套餐里一人一个铸铁锅,装了满满的青口,感觉健康又美味。

和小方吃完饭已经下午3点,我们决定还是凑热闹去看看传说中著名(游客众多的的)香榭丽舍大街。从蓬皮杜坐罢工期间难得还自动运营的1号线,也在短暂的巴黎旅程中感受一下巴黎地铁。果然在地铁上遇到了巴黎特有的——小偷。上车以后感觉车门附近很挤,我们就想往中间走一走。这时上来两个女的,站在门口的位置堵着不往里走。我还有点纳闷,便往她们的方向挤了一下示意她们往里面走。谁想这二人反而向我们方向挤过来。正在我气愤的时候,头同学突然示意我往旁边走,然后低声说:小偷!好在我们提前打好预防针,口袋里没有装任何之前物品,头同学只是感受到小偷的手伸进兜里,可能是摸到了兜里的纸巾,又抽了出来!

经历了万幸的地铁旅程,到了人山人海的香榭丽舍大街,我们不由得抓紧了自己的财物。好在风景不错,可以看到凯旋门,还可以远眺埃菲尔铁塔。虽然大街上的店铺已经因为节日关闭,但走在路桑光看着绚烂的街灯和各色的游人,也是一种乐趣了。比如一队要去看表演的日本学生,整齐划一的服装引得路人纷纷要求自拍合影。

第三日 晨游奥赛博物馆

第三日下午的飞机,我们一大早便打车抓紧第一波去Musée d’Orsay(奥赛博物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非常正确,当我们进到奥赛六层最著名的印象派展区时,里面几乎没有其他游人!当那些传说中动人的画作展现在眼前时,还是令人呼吸停滞。展厅的布局也非常适合观看印象派的画作,无论是想浏览还是仔细观摩,或是坐在巨大的画面前静静沉思,都有适合的空间。

下到博物馆一层,则是一个极为开阔的展区,中间是数不清的雕塑作品,左右按小区陈列。博物馆的很多处建造得也是美轮美奂,这本身就是一桩充满美感的建筑。

 

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德加(Degas)的舞台系列。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原画,还有画家手稿,最初对舞女姿态的线描。甚至有详尽的关于当时剧院和舞台布景的资料,模型,让人仿佛又回到那个花影绰绰的年代。现今也没有哪个艺术家能做到如此深入的观察和描摹了吧!

时间紧迫,我们匆匆游览了两个小时就要和巴黎说再见了。每次来巴黎都是匆匆来匆匆去,也算是勉强攒齐了三大艺术博物馆的经历。希望下次能多呆几日,再好好感受巴黎全貌吧!

新的年味

已经是在美国的第6(5)?个春节了。刚刚翻看了几年前写的过年,和现在似乎也没有差了多少。换了个城市,还是和中国小伙伴们聚众抱个饺子看个春晚。不过对于留学多几年的人,年这个词的意味也慢慢产生了变化。相比过去,多学了一点social science,也慢慢开始看门道。围绕年这个词,似乎比原先简单的庆祝和吃喝有了更多有趣的角度。

首先区别大概是现在有了微博微信,春晚本身已经不再是讨论中心,而是各种吐槽和引申的政治隐喻讨论。从去年春晚关于“女权”的讨论就一直扩展到整个一年女权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剖析。今年的“春晚”大家普遍都在吐槽“政治隐喻浓厚”,“好像是党的年会”。包饺子的时候偶尔听了两耳朵,其实多年已经没在关注春晚到底有些啥,但是现在大家能从一台晚会推测当今的政治风向也是极有趣的。还有文章剖析了春晚节目尺度和政治风向的关系,在朋友圈被秒删,

刚来UM的第一年和今年,都在Paul家开了春节party。参加人员当然是中国同学全体,加上一些美国老师和同学。今年问我们lab的美国小姑娘们有没有参加过春节,答案是没有。于是给他们介绍了过年要穿红,要吃吃喝喝,要家人团聚。再来中国同学们准备了一堆肉食和甜点,美国同学们好奇哪些是新年必备,有哪些习俗。“春节”在UM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社区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之前和今年也都和系里同学准备了一些音乐和表演。往常觉得惯常到有些俗气的音乐(梁祝,月亮代表我的心)已经成为一种简单的,每个中国人都能参与表演,简易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而在这个解释和象征的过程中,自然也完成了一轮留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

最后和本人专业相关的,春节也惊人的成了科技行业的必争之地。从微信红包拿到手软,到今年支付宝咻一咻引起的巨大争议,节日、媒体、科技、互联网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边看春晚边还和经济学的小伙伴就咻一咻的用户体验和市场营销策略孰优孰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无论怎么说,以后技术只会更加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对于做用户体验和设计的人来说,不可谓一件好事。

 

健身那些事

从今年办了Fitpass以来,七七八八也上了一些健身课。自从去年赶paper把腰搞坏以后就深刻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加上shiya等小朋友的peer pressure也就更有动力了起来。效果就是学期中减掉了去年实习期间的10lb肥肉,且每次健身后都有能搞定一切的无限正能量。不过总归说起来没有什么章法,时间合适或者有朋友约着就上一上。今年吸取去年的教训,好好利用公司的Group class也上了几节。这背后的学问还值得总结总结。

Zumba:美国版的广场舞,从MSU到UM到FB的课堂都是人满为患,因为运动范围不大要的就是人气。老师调动气氛的能力很重要,要么就是美女水蛇腰,要么就是原子小金刚版超有节奏感。据说是80年代哥伦比亚一个老师Alberto “Beto” Perez带到迈阿密然后传遍美国,据说只要经过Zumba公司训练的就可以上岗教课了。伴随南美音乐跳健美操,超适合我等想锻炼又怕累的同志。难度等级:**

HIT:下面的几个课基本是高中体育课的升级版,模式就是一个老师带一群学生狂虐自己。HIT顾名思义就是High Intensity Training,每个项目做1分钟,各种跑跳举重连续来一个小时,做下来基本是全身肌肉颤抖的状态。大部分项目需要力量和爆发力的结合,就是所谓的“有氧”运动。练几次后觉得自己快要变绿巨人。难度等级:****

BootCamp:上过一次UM Bob老头的Bootcamp就对这个项目谈之色变,基本和军训差不多,和HIT项目类似但连音乐都木有,全程都是老师的号子。。。这两个课基本都是男女混合,每次看到男学员们都会脸部扭曲肌肉抽搐。难度等级:****

Flex:这周尝试的新项目,和前两者类似,但是利用更多器械,比如有韧性的绳子,加上很多abs的训练,感觉是更适合女性的力量训练。难度等级:***

Abs:通常是半小时为限的专注腹部的训练,各种类型的卷腹,plank不一而足。要的就是撕裂的效果。
难度等级:***

Yoga:瑜伽是我至今不太理解起流行性的一项运动。和其他几项Cardio比起来,它实在是太静了。不过似乎效果也和老师很有关系,好的老师亲身示范确实可以带到更精确的锻炼效果。总结起来Yoga的动作似乎不是太多,但要保持每个动作到位,并且坚持一定时间,还是很可以锻炼到肌肉和线条。离Yoga的最高境界,咱也差得很远。
难度等级:***

这学期的更新(04/13)
这学期去fitpass不是很勤快,倒是托shiya的福学期了Aeiral Silk。嗯,就是Pink那个经验的格莱美演出的丝绸舞。本学期的指导教师Diana是个酷毙了的光头亚裔女孩,光是这个个人魅力就足以吸引人坚持下去了。上了大概5堂课,从基本的climb动作开始,到各种翻滚,支撑。看起来柔美的丝绸舞,却和看起来类似的中国民族舞完全不搭嘎,倒是和钢管舞(pole dance)系出同门。锻炼的位置八廓上肢力量(很多时候仅凭上肢固定),柔韧性(很多类似劈叉的下肢动作),腰腹和腿部力量(各种翻攀爬)。对于上肢力量薄弱的我来说,每次上完课都要胳膊痛上一个礼拜。不过从很费劲的只能爬到半空,到现在能自信的登顶,smoothly地完成一些旋转动作,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难度等级:****

开会小记

刚刚从CSCW回来。每次开会回来,都会有一头脑想法。这次开会仿佛开启了闸门,一下子研究和沟通的通道就打开了。或许是因为和曾经文献里的作者们走得更近了,打开了文献背后有血有肉的人和情景,很多遥不可及的研究似乎也离自己近了一些。突然理解能力也开窍了一般,能看出个中门道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了。沟通上似乎也放松自信多了,学会了倾听和倾诉。逐渐领悟到人和人归根结底都是类似的,只要你真心去交流,没有什么是真正的障碍。

收获最大的可算是Workshop,正因为大家目标一致,交流起来就少了很多会议上刻意社交的别扭。惊喜的是自己的pre还得到了一至非常钦佩的researcher的支持和点评,也有得到很多研究者主动的询问。手上有了东西,也可以给别人提供很多线索,不仅要做taker,还能够做giver的感觉很好。总体对后面的方向有了很大的信心。碰巧还遇到了暑假实习单位的researcher,聊了聊很多共同的兴趣,希望暑假也能够做出点东西出来。

会上遇到很多老朋友,senior的大家也都纷纷找到了工作。PhD的讨论大抵除了research就是找工作,这回也和industry和academia的朋友都聊了聊。不可说选择中有很多不可估量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不过看起来无论是哪种选择大家还都是很开心,也都持续保持着学术的热情。作为领域里并不占多数的中国小伙伴们依旧亲切,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奋斗着,互相之间的支持和合作也都令人动容。

Vancouver也真是一个令人留恋的地方。几乎所有人都在说,这里好好,真不想走。无论是Roston上鳞次栉比的小店和美味的亚洲食物,还是Stanley Park里的美景和享受生活的人们,还是温哥华的小伙伴们,都让人想多待一阵。希望有机会能再来!

心中的猛虎

上周和头同学去看了《Life of Pi》,国内译作《少年派》。讲述一枚印度少年,和一只猛虎在海上的历险故事。看到一半,只觉得有点冗长乏味,颇像是海上版的《荒野求生》。末尾才被第二个故事吓出一身冷汗,但导演并没把真的残酷展示给观众,仍然感觉得到李安的中庸。回来看大家好评颇多,但仍然对影片缺乏高潮和新意耿耿于怀,仍觉得说教多了些,少了点惊喜。

回来又细细读了下豆瓣上的评论,小说的序言。直到今天柴静对李安的访谈。猛虎,海洋,浮岛都是幻想,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电影对李安来说也像是一只需要驯服的猛虎,新的技术和构思,每一步都在不确定中迈出。想想看六年磨一剑才出道的李安,大概也面临过无数次驯服猛虎的境地吧。

想想看每个人都是如此。这几天每天都为接触到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而感到兴奋。而面对自己现有的状态,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却让人惶恐不安。正如在海上与猛虎而居的少年,看不到海的边界,不知道求生的几率。如果放弃求生欲望,或是在浮岛上贪生停留,恐怕早就沉溺在海底。这样一部影片,或许会给人一点生的渴望。人的一生很少真正碰到与猛兽共舞的机会,而心中的猛虎,那种绝望的恐惧,才是更可怕的事情。

希望多年后,自己回头看,能够欣慰于自己获得了与猛虎斗争的勇气,战胜了自己的软弱。

再当一回新生

重新当一回新生已经两个月了。新的program,学校和同事都让人感到兴奋。每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同学的背景各不相同,无论是文化背景还是专业基础都千姿百态。我大概是这级唯一一个psycholog出身的,其余computer science的几枚,还有econ,library,pharmacy,law,humanity……所以无论是上课还是平时hang out都很有的聊。系里每周的talk连绵不断,也给我一个很快适应新专业语境的机会。

我总开玩笑说和MSU比UM就是个高帅富学校。其实也没错,毕竟学费等级上就差了很多。但随之而来的也有相同数量级增长的压力。这学期上的三门课reading攒起来已经厚厚的一摞,老师们教学的热情势不可挡,吸收起来就要花一番功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学习压力过得比过去几年都大。当然这其中也有专业因素,要从自己的专业中走出来,密集地接受各种门类专业的训练,丰富自己的话语体系,以便掌握和不同学科学者交流的能力,这最初的痛苦也是必不可少的。希望能努力坚持过这两年的课程,早点进入研究正规。

生活方面,这边有很多大学起就熟识的朋友,比如Y小姐。这学期和Y小姐一起报了歌唱比赛,还一起进了决赛,仿佛又找回本科时一起在合唱团唱歌时的感觉。聊起很多“陈年往事”,也都能一笑而过了。不过很多朋友过一两年也马上要毕业,不知又要奔向哪里。在米国越久,越觉得无论是情侣还是朋友,能聚在一起就很不易。希望能好好珍惜在密州的这段时光吧!

毕业旅行East coast

wordpress是怎么了,已经连续两次把我写的东西删的一干二净……

还是先写到evernote再腾吧。
Boston第一站,Plymouth,五月花登陆的小镇。1950年英国人重铸的五月花二世,几乎完全复刻当年风貌,从英国一路开到Plymouth。让人感慨英国人的执着。船当年载了102人,据说登陆时还多了一个。然而只有100 foot长的小船,犹不及旁边游船cruise大。里面黑漆漆一篇,连空中都安了吊床,可见有艰难。然而靠岸后,他们依旧缔结了五月花号公约,自由之帆从此展开真正的旅程。
以为Plymouth也像咱们革命教育基地一样,有着老爷爷的严肃面孔。结果turn out to be一个度假胜地,除却几个景点完全和Makinaw island一个样吗!街心公园小乐队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Main Street小古玩店的摆设玩意可心又实惠。进到一个专卖英国东西的,里面一口英音的老板娘一看我们就说,随便看看啊,不过里头可能有些是Made in china的……更不用说Rio’s steak house里2分钟就跑来给我们上一大块肉的巴西大叔,搞得我们晚饭都完全跳过去了。第一天,就让我们对东岸人们留下了极为可爱的印象!
傍晚坐cruise,两小时观日落,美哉美哉!
第二天一早,就狂奔到Prudential Center去做Duck Tour。网上查了一下,好像除了新加坡,全球还没有哪个城市有这玩意。开车的是个看似喝多了的大叔,说话咕噜咕噜还打嗝。不过人家也是角色扮演啦,据说一共有20多个人物呢,每个车都不一样,制服的,复古的,肌肉男,摇滚款,太空款应有尽有哦……鸭子船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水陆两栖。陆上可以尽揽波士顿城的风光,水上则可以在查尔斯河畅游。对岸就是MIT和Harvard,周围被帆船和kayak围绕,好不惬意。
在鸭子船上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遍波士顿城,要细细品味还要走一走freedom trail。顺着地下的红线(开始我们傻了,没看见,结果各种迷路),便可以游览到与独立战争息息相关的历史遗迹。
(to be continued)

写在答辩倒计时两周

人生总有几个压力点。高考,GRE,硕士答辩,博士答辩……越过去,就是人生新展开的篇章。

这一次,则是对自己三年研究生学习的交代。格外不同的是,社会支持尤其的少,需要自己独自一人坚强面对。今天写了一阵,去健身房跑了2 miles,倦怠的精神又得到了振奋。一生有这么几次,能独自品尝咂摸寂寞的滋味,酝酿一个自己的成果,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做完参加@某水 小朋友办的语音班,虽然之前有所预料,但是没想到来得全部都是女孩子。虽然和她们接触不多,但也能大概感受到这些在外面读书女孩子有种坚强独立的共性。都是有种东西支撑着我们吧,无论是读书,工作,慢慢学着自己扛起一切,主动地去争取些什么。这大概也算是留学的一种馈赠。

希望一切能顺利的。

光舞夜原

十年,一個新的開始。

Pandy Lane

Rain cuts the place we tread

愛在佛州小廚房 Love in Our Florida Kitchen

‧番外篇~韓國手作‧韓國慢活